澠池縣馬頭崖家庭農場
關于湖羊全舍飼的調查研究報告
摘要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膳食結構的改善,市場對羊肉需求量逐年增加。同時草原載畜過牧嚴重,傳統牧區養羊受到很大的制約,其經營管理模式很難適應現代化、工廠化養殖要求。
本調查報告通過對澠池縣馬頭崖家庭農場湖羊全舍飼方式的深入調查了解,基本摸清和掌握了湖羊的品種特征、適應性能及生產性能,從而為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湖羊,實現肉羊產業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和基礎素材。
關鍵詞:澠池縣馬頭崖家庭農場,湖羊,全舍飼,生產性能,產業化
1 前言
1.1概述
湖羊來源于大白羊(現今的小尾寒羊)。據資料記載,公元10世紀初,黃河流域的人們南遷時,將原產于冀、魯、豫地區的大白羊(小尾寒羊)攜至江南,主要飼養在江浙兩省交界的太湖流域,尤以“杭、嘉、湖”地區較集中,故而得名湖羊[1]。是南方唯一一個毛肉兼用的綿羊品種。
近年來隨著國家新的政策的出臺:北方逐步禁牧,退耕還林還草,南方地區草山草坡封山育林,大力推廣舍飼養羊[1]。這樣羊賴以生存的草地基本上被禁用,使得羊肉主產區的商品羊出欄率減少,這無疑為農區發展舍飼肉羊業提供了客觀的發展機遇和良好的政策壞境。
澠池縣馬頭崖家庭農場經過兩年多的艱辛考察,南下、走訪大小養羊場(戶)上百家,經多次分析論證,終于在2014年10月18日1500只湖羊種羊跨長江渡淮河,作為首批湖羊來到河南,落戶于本公司。四年來,公司技術人員從該品種的全舍飼角度對其適應性能、生理狀況、繁殖性能、生產性能等各方面進行觀察研究,確實證明湖羊非常適應北方飼養,更適合工廠化大規模肉羊生產。
1.2外貌特征
湖羊體質細致,頭狹長,鼻梁隆起,眼大突出,耳大下垂,耳長14厘米、寬4厘米。公母羊均無角,但有角窩。頸細長,背腰平直,四肢高而細,尾呈扁圓形,尾端略尖,有上翹、下垂兩種。母羊乳房較為發達,被毛白色,下腹部及四肢毛稀短,初生羔羊被毛呈波浪形彎曲[2]。
1.3適應性
湖羊耐高溫高濕,這是其它綿羊所不及的。最近兩年湖羊曾引進到新疆、內蒙、甘肅、河南、河北等地,均表現了適應當地氣候和飼養條件,依然保持高繁殖力等優良特性,體現出極強的適應性[2]。
1.4 十大特性
1.4.1耐粗飼:可常年利用青貯玉米稈和雜草。
1.4.2產羔多:經產母羊產羔率一般在220-240%(本數字來于山森牧業公司)。
1.4.3全舍飼:完全適應圈養,還可以密養,是國內外唯一一個不需要運動場的品種。
1.4.4生長發育快:湖羊6月齡公母羊平均體重為36.67公斤。
1.4.5膽小溫順,利于管理:公母羊均無角,不打架不跳圈。
1.4.6耐濕熱:湖羊濕熱天氣耐受能力極強。
1.4.7肉質好:湖羊肉質細嫩鮮美、膻味輕,凈肉率高。
1.4.8性成熟早:湖羊一般6月齡即可配種。
1.4.9四季發情:經過多年選育湖羊可以達到四季發情配種,為2年3胎或一年兩胎奠定了基礎。
1.4.10母羊產乳量大,母性好:哺乳期母羊除讓自己的羔羊吃奶外或允許其它羔羊吃奶。
1.5 與當地優良綿羊品種小尾寒羊的比較
湖羊 |
小尾寒羊 |
體長適中 體高略低 |
體型長 個體高
|
全舍飼飼養 無需運動場
|
放牧或必備運動場地
|
常年飼用玉米秸或青貯玉米秸
|
必須添加高營養類飼草或秸稈
|
全價精料飼喂量平均不超過0.4㎏
|
全價精料飼喂量平均不低于0.4㎏
|
秸稈利用率高,每天飼喂量1.5-2㎏
|
秸稈利用率低,每天飼喂量1.5-2.5㎏
|
公母羊均無角,可以密度飼養
|
公羊均有角,母羊部分有角,不可密養
|
適應性抗病力強,羔羊成活率一般情況下可以達到95%
|
同等條件下飼養,其羔羊成活率要低于湖羊
|
1.6本研究的目的意義
(1)通過對引進湖羊適應性能與生產性能指標的測定,并觀察其后代的生長發育情況,為該品種的種質評定、經濟性狀的改良及其進一步的繁殖育種工作提供科學參考。
(2)采用全舍飼方式,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充分發揮羊群生產潛力,使其生產價值得到最大體現,為徹底改變傳統的養殖方式和養殖觀念提供可靠的實際依據。
(3)本公司通過自身建設的不斷完善,逐步提高了公司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種羊質量,真正為河南規?;庋蛏a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推動了河南養羊業發展進程。
(4)全舍飼規模養羊一般實施標準化、工廠化飼養、流水線生產,這為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基礎,開展羊產品加工和品牌經營,羊業的附加值將成倍增加。
2 材料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澠池縣馬頭崖家庭農場整個場區的生產羊群共1500只,記錄數據主要來源一號舍產房區域內所有繁殖母羊及羔羊。
2.2飼養管理
2.2.1改善羊舍內外環境
采用高位漏糞羊床,最大程度減少羊只與糞便的接觸;全部鋁合金窗戶,最大程度加大舍內夏天通風透氣和冬天保暖性能;舍外周圍種植快生桐樹和萬年青,既遮陰又美化場區環境[3]。
2.2.2合理分群飼養
根據羊的性別、年齡、大小、強弱、生理階段分群分圈飼養,種公羊每只2平方,配種舍母羊每只羊0.8平方,妊娠舍每只1平方,產房每只兩平方,育肥舍斷奶羔羊每只0.6平方。
2.2.3保證草料供應
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氨化技術,保證舍飼羊全年草料供應,提高養殖效益[4]。
2.2.4加強疾病防控
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科學防疫,定期驅蟲,確保羊群健康發展。
2.2.5嚴格選種選育
不斷提高種羊品質,優化種羊群結構,建立完整的個體檔案和配種繁殖記錄,對其后代生產性能進行及時鑒定分析。
2.3飼料用量及營養標準
湖羊精粗料日喂量(空懷期-育成前期)
生理階段
|
青貯玉米秸(千克) |
豆腐渣或啤酒渣(千克) |
精料(千克) |
空懷期 |
2 |
0.5 |
0.35 |
懷孕前期(1-3個月) |
2 |
0.5 |
0.3 |
懷孕后期(4-5個月) |
2 |
0.5 |
0.4 |
哺乳期(2個月) |
2 |
0.5 |
0.4 |
育成前期(3-4個月) |
1 |
0.5 |
0.2 |
育肥后期(4-8) |
1.5 |
0.6 |
0.6 |
本公司湖羊營養標準:玉米55%,豆粕15%,麩皮15%,花生餅5%,預混料4%,磷酸氫鈣1%,微量元素1%,碘鹽1%,小蘇打1%,其余為飼料添加劑如多維、脫霉素等微生態制劑[5]。
另用適量豆腐渣或啤酒渣與精料搭配飼喂,以及營養舔磚做營養平衡。
2.4羔羊實施早期斷奶
羔羊出生半月開始補飼專用羔羊顆粒飼料,促進瘤胃早期發育,到45日齡開始斷奶,繼續補飼顆粒飼料,加強管理,提高羔羊成活率,并做好各項數據測定收集。
2.5實驗測定項目
根據我場生產母羊的繁殖記錄及調查數據,對繁殖性能的幾項指標,按胎次和羔羊出生類型進行統計分析及比較。
實驗測定數據主要包括體重、體尺、產羔數(率)、成活率、年產羔次數、初生重、斷奶前日增重、斷奶日齡、斷奶重、屠宰率等[6]。
平均日增重=(斷奶重-初生重)÷斷奶日齡
產羔率=產羔總數÷分娩母羊總數
羔羊成活率=羔羊成活總數÷產羔總數
3 結果與分析
3.1體尺、體重的測定
通過對120只能繁湖羊(包含20只種公羊)進行體尺及體重測定,結果見表1。
表1 湖羊體尺、體重
性別 |
數量(只) |
體高(㎝) |
體長(㎝) |
胸圍(㎝) |
胸寬(㎝) |
胸深(㎝) |
體重(㎏) |
公羊 |
20 |
62.13 ±0.67
|
67.21 ±1.07 |
77.57 ±0.92 |
18.22 ±0.35 |
29.23 ±0.38 |
63.22 ±2.22 |
母羊 |
100 |
56.84 ±0.42 |
63.55 ±0.6 |
73.66 ±0.54 |
16.82 ±0.22 |
26.77 ±0.20 |
45.15 ±2.37 |
3.2湖羊繁殖性能
通過對1000只湖羊的繁殖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現為:
3.2.1性成熟早 生后4-5月齡,公羊能產生精子,母羊發情排卵。
3.2.2初配年齡 公羊為10-12月齡,母羊為6-8月齡。
3.2.3利用年限 公羊為5-6年,母羊為6-8年,公母羊均以2-4歲繁殖能力最強。
3.2.4配種方式 自然交配,公母比例為1:30。
3.2.5發情季節 四季發情,秋季為發情旺季。
3.2.6發情周期 發情周期平均為18-21天,發情持續2-3天。
3.2.7妊娠期 146-152天,平均為149天。
3.2.8產羔率、成活率 常年產羔,以春季較為集中,產羔數占全年的一半以上。
3.3湖羊的繁殖規律
湖羊繁殖不受季節限制,其年產羔分布情況詳見表2。
表2 生產母羊全年產羔分布情況
單位:只、%
產羔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合計 |
產羔母羊數 |
106 |
85 |
119 |
168 |
100 |
74 |
65 |
88 |
157 |
200 |
160 |
73 |
1395 |
占比例 |
7.6 |
6.1 |
8.5 |
12 |
7.2 |
5.3 |
4.7 |
6.3 |
11.3 |
14.3 |
11.5 |
5.2 |
100 |
由表2可知:湖羊全年均可產羔,其產羔月份以4月、10月最多,各占12%、14.3%,產羔季節由高到低依次是秋(9-11月)、春(3-5月)、冬(12-2月)、夏(6-8月),各占37.1%、27.7%、18.9%、16.3%,春秋產羔數占全年的64.8%。由表可以看出湖羊常年可發情配種,其繁殖不受季節限制。
3.4湖羊的繁殖成績
湖羊具有一胎多羔的特點,根據1000只母羊4胎的產羔情況統計分析,經產母羊群體平均產羔率為221%,但隨胎次不同而異,詳見下表3。
表3 湖羊產羔率統計
單位:只、㎏、%
項目 |
胎次 |
產羔母 羊數 |
產羔數 |
斷奶成 活數 |
產羔率 |
成活率 |
初產母羊 |
第一胎 |
216 |
408 |
377 |
188.7 |
92.36 |
經產母羊 |
第二胎 |
298 |
633 |
594 |
212.4 |
93.78 |
第三胎 |
262 |
583 |
563 |
222.5 |
96.64 |
|
第四胎 |
224 |
517 |
476 |
230.8 |
92.07 |
|
小計 |
784 |
1733 |
1633 |
221 |
94.23 |
|
合計 |
1000 |
2141 |
2010 |
214.1 |
93.88 |
初產母羊、經產母羊胎次與產羔數統計見表4。
表4 初產、經產母羊胎次與產羔數統計
胎次 產羔數 |
第一胎 |
第二胎 |
第三胎 |
第四胎 |
合計 |
占比例 |
單羔 |
61 |
58 |
40 |
23 |
182 |
18.2 |
雙羔 |
123 |
157 |
139 |
121 |
540 |
54 |
三羔 |
27 |
71 |
67 |
68 |
233 |
23.3 |
四羔 |
5 |
12 |
16 |
12 |
45 |
4.5 |
總計 |
216 |
298 |
262 |
224 |
1000 |
100 |
由上表可知:湖羊產羔率初產母羊為188.7%,經產母羊為221%,產羔率隨胎次的增加而上升,第2-4胎分別為212.4%、222.5%、230.8%。雙羔、三羔、四羔率初產母羊為71.76%,提高到第二胎、第三胎的80.54%、84.73%,到第四胎則達到89.73%,體現出湖羊高繁殖力的優良特性,表現出適應當地氣候和飼養條件,適合當地養羊業的大力發展。
3.5羔羊初生重及斷奶重的測定,如下表5。
表5 羔羊的初生重、斷奶重
項目 |
初生重 |
45-55天斷奶重 |
||||||
公 |
母 |
|||||||
單羔 |
雙羔 |
三羔 |
單羔 |
雙羔 |
三羔 |
公 |
母 |
|
數量(只) |
176 |
634 |
190 |
170 |
638 |
192 |
965 |
938 |
體重(㎏) |
3.94 ±0.23 |
3.12 ±0.15 |
2.29 ±0.17 |
3.38 ±0.19 |
2.94 ±0.12 |
2.15 ±0.11 |
15.78 ±0.56 |
14.23 ±0.33 |
羔羊的初生重受胎次及產羔數的影響較大,從表可看出羔羊的初生重隨產羔數的增加而降低,在測定中有產單羔的羔羊初生重達4.6㎏者,也有多胎最小體重者僅1.1㎏的。
經過跟蹤測定,四月齡公羔生長體重平均為24.95㎏,母羊平均為22.59㎏。數據處理分析可以得出,前兩個月,羔羊平均日增重公羔為153克,母羔為139克;3-4月齡羔羊平均日增重公羔為211克,母羔為190克。羔羊出生至四月齡生長發育快,飼料報酬高。
3.4隨意選取50只6月齡的肥羔進行屠宰測定,結果見表6。
表6 湖羊屠宰性能測定
屠宰數(只) |
平均體重(㎏) |
胴體重(㎏) |
屠宰率(%) |
凈肉重(㎏) |
凈肉率(%) |
50 |
43.8 |
22.25 |
50.8 |
15.23 |
34.77 |
從表中不難看出全舍飼湖羊肉用性能良好,凈肉率較高,與原產地湖羊的屠宰性能指標相符,適宜于商品肉羊的生產,而農戶散養6月齡僅活重34.58㎏。
4 討論
4.1通過對湖羊各項生產性能指標的測定分析,充分證實了湖羊全舍飼規?;B殖方式的切實可行。無論從體型外貌、生產性能、繁殖性能還是適應性,均與原產地湖羊無明顯差異。也進而說明了湖羊習慣舍飼,適于人工喂養,更適合工廠化、集約化飼養[7]。
4.2全舍飼高床飼養方式以規?;B羊為前提,必須建設配套生產體系,諸如飼草加工運銷體系、繁育技術體系、防疫保健體系[8]。
4.3全力推廣舍飼養羊具有很多的優勢:
(1)有利于發展規模養殖,增加飼養量。
(2)有利于提高肉羊生長速度高,增加出欄率。
(3)有利于實現大量秸稈過腹還田,資源循環利用。
(4)全舍飼需采用先進的工藝設備和配套設施設備,最大程度的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體生產水平。
(5)有利于防疫和羊病的綜合防控。
(6)有利于羊產品的綜合利用,實行產業化經營。
5 結論
長期以來,我國養羊業的生產方式十分落后,羊群繁殖力低、飼養周期長、生長速度慢、產肉性能差、羊肉質量不高。在科學技術日益先進和市場空間不斷擴大的今天,大力推進全舍飼高床養殖技術,可加快肉羊產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實現肉羊業的可持續發展[9]。
暫無信息